原标题:牡丹丨让酷爱带带相传
酷爱是一件持久的事。
1、人人都爱牡丹花
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,各族员的习俗习惯虽有不同,但对牡丹的酷爱却是共同的。
种牡丹、赏识牡丹、唱牡丹、牡丹花会已成为各自的习俗民意。
如湖北、贵州的土家族,云南的白族,以及甘肃、青海、宁夏少数民族家中庭院内,都种不同数量的牡丹花,少者三五株,多者上百株,用来标志吉利富有。
其他如甘肃陇西的浪山观牡丹,云南大理的"赶山"观牡丹,安徽巢湖的朝拜神牡丹,甘肃临夏回族的"花儿"唱牡丹,以及洛阳、菏泽、北京、杭州、四川彭县、安徽铜陵各地举行的牡丹花会和灯会,皆具有丰厚的民间特征。
2、把牡丹唱成歌
"花儿"是流行于青海、宁夏一带的民歌。在汗牛充栋的传统民歌词曲中,牡丹是美的化身、爱的标志。
人们把集合歌唱"花儿会"时节叫做"牡丹月"或"浪牡丹会"。"花儿"曲牌中有《白牡丹令》、《绿牡丹令》、《十朵牡丹九朵开》等等,许多歌词皆以花喻人,言语真诚,生动感人。
如"四月里,四月八,牡丹开花刺底下,想要不摘珍惜她,想要折去刺儿扎。我早上惧怕霜杀下,我晚上惧怕羊糟踏,买个蒲篮扣一下,看她开花不开花"。
其他如河南民歌《编花篮》,今世电影《红牡丹》插曲《牡丹之歌》,都是热心讴歌牡丹的。
3、牡丹融入日子
我国各地也非常重视运用牡丹图画和绘画来装修建筑物、寺院、名胜古迹和居室住处。
如云南大理的"木雕"福建惠安的"石雕",甘肃临夏的"砖雕",以及江西景德镇的"瓷雕",无不飘溢着牡丹的芳香,既有实用性,又有赏识性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百科。。
责任编辑: